央广网北京9月17日消息(记者 冯方)在海拔3000多米的四川省木里县西秋乡,藏族姑娘卓玛在家中和外省的弟弟视频通话,屏幕那头的笑脸清晰可见;在甘孜州广袤的牧场上,牧民扎西轻点手机,牦牛群位置和健康状况一目了然;雪山环抱的机房内,一排排服务器正悄无声息地将高原阳光与流水转化为智能算力……这些曾经的遥不可及,在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的普遍服务建设推动下,成为高原地区温暖而真实的日常。
绿色基站点亮藏乡 通信圆梦守护青山
“以前打电话,要跑到几里外的山头,举着手机到处找信号。”西秋乡的通信困境,是无数偏远山区共同的记忆。这里群山连绵,风光如画,却也因电力难通、生态敏感,现代通信成为几代村民的奢望。
作为木里县乡村振兴的定点帮扶单位,四川电信深知:要致富,先修路。信息时代,这条“路”就是通信网络。面对无市电、高海拔缺氧、森林防火压力大的多重挑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自主研发的“液体控温锂电池光储冷一体化系统”,昼夜奋战,打造出一座“绿色零碳机房”,彻底结束了当地村民满山找信号的历史。
“绿色零碳机房”正式开通,木里西秋乡藏民终圆多年的通信梦想。(中国电信供图 央广网发)
这座基站的建成,意义远不止于通信。它不仅实现了对大黄种植基地和叮咚海子旅游区的信号覆盖,为当地特色产业注入新活力,更凭借其强大的储电能力,一举解决了森林防火瞭望哨执勤人员“喝冷水、吃冷饭”的日常用电难题。“现在哨所里能烧热水、热饭,心里暖烘烘的!”哨所人员的朴实话语,道出了这项工程最真挚的价值,科技悄悄改变了这片土地的生活,成为高原上人民的安心与陪伴。
从“算力高原”到“云端牧场” 数字技术重塑产业格局
如果说木里的故事是“雪中送炭”,那么在清洁能源富集的甘孜州,四川电信正在进行一场“锦上添花”的产业革命,将川西高原打造成支撑区域发展的“算力高原”。在这里,全国首个高海拔分布式绿色算力集群已然成型。
该集群摒弃了传统大型数据中心的集中式建设,采用“集装箱”形态的分布式算舱,可灵活部署于水电站旁,有效减少电力传输损耗。通过风冷与水冷结合的降温方式,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一设计不仅将此前被浪费的“弃水、弃电”资源转化为宝贵算力资源,更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降低50%,建设周期缩短至三个月。依托中国电信第一科技“息壤”,这些散落在高原的算力单元被统一管理和调度,为社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智能算力,广泛适配各类智算场景及业务需求。
“集装箱”形态的分布式算舱。(中国电信供图 央广网发)
当“算力高原”为区域发展奠定数字基石,数字技术也正深入高原最传统的产业——牦牛养殖,引领其迈入“云牧”新时代。针对牦牛产业“靠天吃饭”、管理粗放的困境,四川电信打造“云端牧场”,通过数字监控与牛群电子耳标的结合,赋能“养、管、销、种”全流程。
以九龙牦牛产业为例,通过构建“数字农牧一体化”平台,全县牦牛的养殖基地、数量、年龄结构等信息被整合为“一张图”;牦牛生产管理、溯源和养殖专家三大系统,让牧民能实时监测牛只定位与生命体征,并获得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优化养殖方案。从凭经验到看数据,从“低、小、散”到集约化、现代化,牦牛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为牧民增收与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路径。
电信工程师和牧民在一起。(中国电信供图 央广网发)
从点亮一盏灯的通信基站,到驱动一片云的算力集群,再到赋能一群牛的智慧牧场,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织就的智慧网络,将科技创新的种子深植于蜀乡高原。未来,随着数字化应用持续深化,更多偏远地区将融入数字发展浪潮,使技术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乡土生活,推动区域协调与共同富裕的愿景稳步实现。这条发展之路前景广阔——技术的温度,终将抵达每一片需要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