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边之城”的“鱼水谣”
——全国双拥模范城云南省腾冲市双拥工作实践
■张林 蒋昂妤
高黎贡山南麓,滇西高原之上,龙川江潺潺流淌,在山间冲积出一片坝子。
坐落于火山与地热环抱之地,云南省腾冲市在历史上曾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这里既有美丽的滇西自然风光,又因中国远征军的滇西抗战而浸染了烽火血色。
历经沧桑岁月,“极边第一城”腾冲以家国边关的深厚情怀为底色,唱响了鱼水情深的时代歌谣。2025年4月,腾冲市被命名为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
滇西抗战纪念馆门厅。云南省腾冲市人武部供图
云南省腾冲市芒棒镇张家村杨家寨村民韩凤芹将自己和家人缝制的鞋垫送给某部官兵。(丁建华 摄)
不渝的国防情怀
边境线上国旗飘
腾冲市明光镇自治村,旧称“地盘关”。跨过这道关口,便出了边境。
山上,别具特色的傈僳族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我们村是抵边村,有40多公里边境线。”村党总支书记余华亮说。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当过兵的余华亮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十多年来,带领村民种植茶树、发展边境贸易,走上了振兴路。
近几年,自治村定期向1000多户农户和商铺发放国旗。“国旗飘扬,国门安稳,日子才安宁。”余华亮说。
作为祖国西南的重要门户,腾冲市长期以来坚持军地共建、军民同心,筑牢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的钢铁长城。
在像余华亮这样的“兵支书”带领下,边境乡镇与边防部队、腾冲海关、边检、边管结对共建,建成3个联指中心、21个边境联防所。他们共同制定和完善军地协调、联防联控、联席会议、联防值班、情况通报等制度,形成“党管、政建、警用、军联、民参”的联动格局。
“这个边境村能富起来,是因为党的领导、部队的守护。我们有义务和边防部队一同守好边疆。”余华亮说。
“腾冲人民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军民在共同守卫边疆、发展边疆中结下深厚情谊。”腾冲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张维清介绍,2023年起,腾冲市打造8项双拥工程,涵盖双拥学校、双拥医院、双拥社区、双拥公园等多个项目。
明光镇自治完全小学,是双拥学校建设精品示范点。在共建部队单位指导下,这里建成了“小型军事模拟障碍区”,驻军部队官兵应邀走进校园指导学生体验军事项目,站上讲台讲述强军故事,助力打造“兵教师+军事训练场+国防精品课”教育体系。
提起与部队的共建,学校教务主任黄申龙感慨道:“在我小时候,每到农忙时,都有官兵到田地里来帮我们抢种抢收。谁家起房盖屋,他们也来搭把手。如今官兵走进校园,不仅是和我们一起建设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更让学生们从小就感受到,解放军和我们是一家人。”
不变的军旅初心
佤寨来了“兵支书”
走进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司莫拉佤族村,青瓦白墙的佤族民居错落有致,柏油路蜿蜒山间,游客们穿梭在梯田中,欢声笑语萦绕村寨。
从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到如今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司莫拉蝶变的背后,是一位“兵支书”十几年的坚守与付出。
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年轻时当过兵,退役后在家里种过地,在工地打过工,还在派出所当过协警。凭着退役军人特有的韧劲,赵家清样样做得有声有色。
2010年,三家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乡领导看中了赵家清身上敢闯敢干、勇于担当的军人品质,动员他回村参选。当时的三家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还欠着十几万元外债。“我是党员,又是老兵。群众需要我,我不能打退堂鼓!”曾经,赵家清响应祖国号召穿上军装,后来又回应乡亲们的期盼担起重任。
他带着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到大城市、小康村取经,根据市场需求和三家村的实际情况探索发展特色产业。2016年,赵家清带领村“两委”制定了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依托司莫拉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结合佤族特色文化,将村寨打造成特色旅游景点。2019年以来,三家村通过创办旅游专业合作社,将寨里的全部农户吸纳为合作社社员并参与经营管理,实现了“村民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集体得实惠、合作社有盈余”。
“一日为兵,终身为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会变。”赵家清说。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村里青年踊跃参军,退役后也大多回乡,不少人成为村“两委”成员。
在腾冲各乡镇,如今有115名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在带领乡亲奔幸福的路上践行着军人和党员的初心使命。
不竭的拥军动力
针脚流淌鱼水情
今年“八一”前夕,驻军某部官兵收到一份建军节礼物——几十双绣着“平安”“报国”等字样的鞋垫。
这些鞋垫,来自腾冲市芒棒镇张家村杨家寨。这里,是已故云南省道德模范杨会春老人的家乡。
1976年,腾冲、龙陵发生地震,驻军部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夜以继日抢险救灾。作为村妇女代表的杨会春打心眼里感激解放军,却不知如何表达感谢。一番思量,杨会春拿出自己纳布鞋、做鞋垫的手艺,为子弟兵缝制了一批柔软厚实的鞋垫,请人转送到部队。这一送,就是20多年。2012年,经当地媒体报道,杨会春坚持多年拥军的故事才为人所知。感念老人的爱心之举,驻军某部为老人送来一面锦旗:“千针绣出拥军大爱,万线结成鱼水深情。”
2018年,杨会春老人去世。她的孙媳妇韩凤芹接过了针线筐,带着女儿和村里的姐妹们,继续缝制鞋垫,送给驻军部队官兵。
“解放军为我们守家园,这是我们表达感谢的方式。”韩凤芹说,“奶奶是党员,我在她的影响下也入了党,我想带动更多乡亲加入拥军队伍。”
“鞋垫虽小,却饱含着腾冲人民的一片真情。”驻军某部指导员陈涛说,“人民的牵挂,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站好岗、守好边。”
新中国成立以来,腾冲军民团结一心,共同建设边疆、巩固边防。驻军部队官兵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大局,以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社会和谐为己任,为驻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而滇西明珠腾冲,也以全社会的尊崇关爱作为回应:117家民宿组成“拥军联盟”,挂牌拥军企业(门店)193家,涵盖医疗、交通、餐饮等多个领域。
“我市共有48家A级景区,全部对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实行景区首道门票免费。”张维清介绍,自这项政策2023年实施以来,累计优待人数已达12万余人次。